家训文化

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及其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21-04-02文章作者:张琳浏览次数:751


孝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宝贵遗产。范质的《戒从子诗》中有“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悌。怡怡奉尊长,不敢生骄易。”借助于家训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孝道融渗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华传统伦理的精神标识和最本根的文化基因。阐扬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及其伦理意蕴,激发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新时代家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一、孝道是家训教化的起点

孝道源于个人德行的追求。修德是中国文化的重中之重。而《论语》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中:“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颜氏家训·勉学》云:“孝为百行之首。”无不体现出修德的起始是孝,人的一切善良品德都是由孝逐渐积累、培养起来的。明代姚舜牧的《药言》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也突现了孝在民众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蕴含着家人对子孙的谆谆告诫和殷殷期望。

孝道源于敦亲睦族的使命。“孝”字出现在33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里。从它字形上来看,上面“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一个“子”字组合而成,是儿孙支撑起老人的意思。“善事父母者”为孝。《尚书》中有“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孝道的发扬可以凝聚亲情,周朝也通过建祠堂、祭祀祖宗表达孝道,通过纪念祖先功劳,不忘初心,始终把自己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孝道的传承在家庭、家族甚至整个民族里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支撑体。

孝道源于国家治理的需要。西周时期,“孝”已经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提出,并被纳入到宗法制度中,周天子以身作则传扬孝道,通过设立祠堂(要查,周代似乎是宗庙)用来纪念祖先功绩,以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孝经》的《士章第五》中“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以仁孝为名的汉文帝刘恒注重德治。“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汉武帝时成为定制。“举孝廉”就是由官员自下而上的推举具有孝敬父母、办事廉洁的人。“举孝廉”是以孝立身的儒家孝道思想的重要体现,这既是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为政人员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个人价值、振兴家族的一个途径。

孝道源于醇化世风的需要。经过历代统治者和各个阶层不断推崇,孝德在无论是卿大夫、诸侯之家,还是士庶之家逐渐上升到社会伦理道德层面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明代浦江《郑氏规范》有关孝的条文就达40条,强调孝悌为先,不仅包括对父母供养、祭祀礼仪、居丧嫁娶等,还包括祭田抵押出卖、私置产业、沉迷酒色、妄肆费用、专事佚游对整个家族的不孝行为等等。不孝之人,为家庭、社会所不容。因此,家训常常告诫子弟:“若好货财,私妻子,博弈饮酒,好勇斗狠,而堕世俗所谓不孝,亟宜戒之。”孝道作为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一种社会道德。

二、家训中孝道教化的伦理内涵

优秀孝道文化是支撑着中华民族长流不息、一脉相承的重要精神支柱,是连接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纽带,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提高公民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家训凝聚了祖先教子治家的智慧,其内容包罗万象、各有侧重,在卷帙浩繁的家训著作中“首孝亲”“敦孝悌”“敦孝敬”“崇孝悌”等孝道教化始终作为重要德目居于首要位置,是历代家训的伦理核心。

尽心赡养是孝道的基本形式。《诗经·小雅·蓼莪》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荀子曾说:“能以事亲谓之孝”对父母赡养是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孟子所谈的五不孝中关乎保障父母基本生活的两不孝指的是“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因此孝道教化特别注重事亲要尽心竭力,即“事父母,能竭其力”,“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爱敬至上是孝道的德行体现。不少家训都将“孝”与“敬”联系起来加以要求,认为“养”固然重要,而“敬”更应提倡。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仁孝文皇后在《内训》中也讲到:“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孝奉为孝,斯末也。”孟子提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孔子还提倡以礼行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对父母尽孝不仅是物质供养,能否做到精神方面的敬,才是衡量孝德的准绳。传统家训还特别强调父母的慈爱也是促使子女尽孝的重要条件,“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盖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

立身行道是孝道的最高表现。“孝”的最高表现就是要通过提升自己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建功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孝经》中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指出孝的终极目标是要遵守仁义道德,扬名后世让父母感到荣耀。孝道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做出贡献是立身明志的途径之一。孔子认为孝道关乎国家的安危和社稷的兴衰,推行孝道能使政清人和。从这个意义上说,孝不仅是家庭伦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家训与国法相辅相成,其政教功能愈发凸显。

总体而言,古代家训的孝道教化涵括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等事亲的主要方面,注重劝善修德,适应于传统宗法血缘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建构,在促进个人德行培养,敦亲睦族维系家庭秩序,醇化世风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家风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18BKS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本文2021年03月25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