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文化

中国传统家训的生态伦理智慧

发布时间:2021-04-02文章作者:蒋丽红浏览次数:772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启始发端,也是社会公序良俗的底蕴基石。历代家训在殷切关注家族子弟“修齐治平”的成人之道时,也高度重视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相处的成物之道,形成了一套以悯惜生命、尊重自然和珍惜资源为核心的生态伦理智慧。中国传统家训中的生态伦理智慧,既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悯惜生命:天道生生,仁爱万物

悯惜生命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主张“天道生生”的自然之德。《周易·系辞》指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所谓“生生”,就是生命繁衍生长。万物生生不息,既是自然万物的存在之“道”,也是人对待自然万物的相处之“德”。二是主张“仁爱万物”的道德关怀,将“仁爱”的关怀领域从人扩展到生命与自然界。“仁”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基,“仁”的对象不仅包括人,也包括万物生命。朱熹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将仁爱的范畴扩展到了鸟兽昆虫,他提出:“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郑板桥在写给其堂弟的信中叮嘱,家族子弟不得以蜻蜓、螃蟹等小生物为游戏中的玩乐对象,折损致其致残致死。即便是最毒的蛇蚖蜈蚣豺狼虎豹也不能随意杀害,“亦惟驱之使远, 避之使不相害而已”。

悯惜生命,首先要尊重生命,不随意滥杀,因为万物有相同的苦乐感知能力。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飞禽走兽之于人,形性虽殊,而喜聚恶散,贪生畏死,其情则与人同。”面对拥有“喜恶贪畏”感觉能力的动物,人类具有天然的看护之责。“物之有望与人,犹人之有望于天也。”袁采要求家人在风雪之夜察看家畜家禽栏圈,认为“此皆仁人之用心,见物我为一理也。”基于尊重动物的苦乐感知能力,传统家训将仁爱扩及动物,要求仁爱万物。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说:“少杀生命最可养心,最可惜福。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告诫后辈“戒杀生以惜物命,慎翦伐以养天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家训早已赋予动物以生存权利,这无疑是动物保护伦理思想的朴素萌芽。

二、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尊重自然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道法自然”,以自然的本性为法则,尊重万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夏朝古训:“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孔子将不循自然之法的行为视为不道德行为,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二是天人合一,与天地相参,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共生与协同进化。张载主张:“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

清代张英在其家训《聪训斋语》中以“花木生长”为例,告诫家族子弟要尊重自然规律。京师温室之花,能移牡丹、各色桃于正月,然花不尽其分量,一开之后,根干辄萎,此造化之机,不可不察也。又以“四季花开各异”为例,“梅以深冬为春,桃李以春为春,榴荷以夏为春,菊桂芙蓉,以秋为春”,引导家族子弟体察“天地造化之理,顺应自然。

宋代大儒程颢主张天地万物一体,人要关爱自然。“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河南程氏遗书》)南宋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范》中主张保护生产生活环境,提倡未雨绸缪,“池塘、陂湖、河埭,蓄水以灌田者,须于每年冬月水涸之际,浚之使深,筑之使固,遇天时亢旱,虽不至大稔,亦不至于全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三、珍惜资源:取用有时,取用有度

珍惜资源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尊重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取用有时。取用有时就是要遵照自然万物的生长机理,来保护自然环境。荀子认为,“杀太蚤,非礼也”(《荀子×大略》),即不合时宜过早地宰杀动物不符合礼制。《礼记·王制》要求“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即秋冬之交,才可以开始田猎;八月以后,才可以设网捕鸟;到了十月,才可以进山林砍伐。江西豫章《魏氏宗谱·宗式》规定,族人必须保护山林,秋天防火,春天护苗,砍伐草木要讲求季节,违者重责三十板,验价赔还。

二是克制人的过度欲望,爱惜物力,取用有度。在《孔子集语》中,孔子称赞将小鱼放生的季子“道德完备”。《礼记·王制》要求“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即狩猎时,天子不应四面合围猎物,诸侯不应杀光成群的野兽。唐太宗在《帝范×诫盈》中告诫太子李治,如果“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则会“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力竭则农桑废焉”。因此,仁君明主应爱惜物力,取用有度,与民休息,崇尚节俭。士绅阶层同样要求子弟爱惜物力,珍惜劳动成果。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代蒋伊在《蒋氏家训》中要求:不得从事奢侈,暴殄天物。厨灶之下,不得狼藉米粒。人因自然而生,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才能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家训的生态伦理智慧,结合中国社会发展进行现代性转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生态伦理理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19E06))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2021年03月25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