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郑宅镇很小,名气却很大。在浦江县城东10多公里的郑宅镇,有一个“郑义门”古建筑群。居住在此的郑氏家庭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被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在郑宅镇广场的广场上有九座牌坊,恰合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
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
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这跟前面两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他们总是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不论谁当权,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跟邻里关系。
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天天用相关内容来教育子孙。
第四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令人称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的。
沿着郑宅镇广场一路经过九座牌坊后,就到了江南第一家郑氏家范的正门口,站在门口看这座老宅充满了历史气息,不同于其他老宅的是,郑氏家范的门口最多的就是满墙壁的题字和牌匾。
据导游的讲解当时已经是3000人的大户人家,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十五世同居共食,而这里只是他们的老宅。对如此的大户人家,有专门负责厨房的,有专门负责财产的,有专门负责服饰的,有专门负责夜间巡逻的,不得不感慨在当时就拥有如此的明确分工。
一路观赏的时候导游也在给我们讲解这里的历史:江南第一家数百年间家族人员173人为官无一贪渎,以其清廉家风扬名于世。其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带至南京,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史上鲜见。
据史料记载: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从始居祖郑绮起,全族内部共财聚食,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余年,时称义门郑氏,故名“郑义门”,浦江郑氏家庭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还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现在在郑氏院内的一些房子内依然保留还原了当时居住时的生活情景:账房,学堂,饭堂等等,通过一些人物模型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3000人大户的郑氏。
如果当时郑氏的孩子们犯下错误的话,按照家规要来到这里击鼓,随后处置。轻者只是打一下,重者逐出家族的也有,格外严厉。
在前厅和拜厅门口有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远远的看起来枝干虬劲,上薄云天。如今可惜的是有两棵已经枯死,唯独另外两棵还在存活中。
天下第一家郑义门,不但是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更重要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发展,家族的兴旺必须遵守家族的规矩,如此才能得到长久的昌盛。
注:文章转自https://www.meipian.cn/2ewks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