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之学。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大兴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在湖广总督任内,严禁鸦片,成效卓著,因而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主持著名的虎门销烟,同时整顿海防,多次挫败英军挑衅。1839年,改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组织军队严密设防,屡败入侵的英国军舰。但因投降派诬陷,终被革职,不久充军伊犁。后被起用,先后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50年再度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途中。有《林则徐集》、《云左山房文钞》等传世。作为清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抗英派首领,他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主张和活动,彪炳千秋,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官僚士大夫中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他既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捍卫祖国主权的斗争中英勇无畏,同时又能清醒地认识到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增强国力。在对子弟家人的教诲训示中,这种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经世济用思想都有一定的反映。
林则徐的家训思想集中在他的家书中。在给家人子弟的信函中,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家训教化:
第一, “弃文学稼”的自立教育。
林则徐是中国家训史上除郑板桥外又一个喊出农民是“世间第一等高贵之人”的封建官吏。他的次子林聪彝资质不太聪明,林则徐便早作打算,要儿子从事农耕,自食其力。在《训次儿聪彝》的家书中,他对聪彝说,自己的三个儿子中“惟尔资质最钝,余固不望尔成名,但望尔成一拘谨笃实子弟,尔若堪弃文学稼,是余所最欣喜者。盖农居四民之首,为世间第一等高贵之人,所以余在江苏时,即嘱尔母购置北郭隙地,建筑别墅,并收买四围粮田四十亩,自行雇工耕种,即为尔与拱儿预为学稼之谋。尔今已为秀才矣,就此抛弃诗文,常居别墅,随工人以学习耕作,黎明即起,终日勤动而不知倦,便是田园之好子弟。”按说,次子林聪彝才十九岁已经是秀才,可见并不愚笨,但林则徐并不鼓励他进一步读书求仕,反而一反社会俗见,要儿子彻底抛弃举业,做一地道的农民,在封建社会里对于他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的确是不容易的。
第二,“以身许国”思想的熏陶。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他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的关键时刻,他给夫人写了一封信,信中分析时局、自剖肝胆,叙述了自己在禁烟中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表达了自己为扫除烟害而置生死、名声于度外的决心,洋溢着一股舍生取义、“求福国利民”的浩然正气。信中在谈到鸦片对国家经济、国人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后说:“苟不从严查禁,烟害将弥漫中国矣。……夫余生逢盛世,明知禁烟妨碍英夷大利,必有困难,而毅然决然,不敢稍存畏葸之心者,大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他还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历陈鸦片危害,告诫儿子千万不要染上吸毒恶习。
第三,“致君泽民”的为官之道训诫。
林则徐对为官子弟的教育很是重视,他不仅教他们报国恤民,而且给他们以政务、处世经验的传授,以培养其从政、立世能力。林则徐告诉儿子出仕做官不应为了利禄、权位,而是为了“致君泽民”。他对儿子说:“官虽不做,人不可不做”;“男儿读书,本为致君泽民。……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
林则徐的长子林汝舟少年得志,二十多岁就在京居官,深受官场不良习气影响,过于骄傲、圆滑,林则徐便提醒儿子要谨慎做人做事。他在《训长子汝舟》的信中,批评林汝舟“阅历深而才学薄,虽折桂探杏,而实学实浅。居京三年,所学者全官场习气。根柢未固,斧斤已来。”然后,又结合自己五十年的从政经验教训对儿子进行教育,要儿子扎实为学为政,不要虚浮,贪图官位虚名。他在另一封《致林汝舟》的信中说:世道险恶,不亚于大海上的汹涌波涛,如果自己不胸有成竹,立定脚跟,必不免为之席卷而去。因此,他告诫儿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该谨慎择友、交友。他在信中,还以自己五十年的阅历嘱告儿子,为人处世“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如果自己的才学不足而希望侥幸成功,或者实力不及而想逾越等级,又或是胸无主见,这样的结果就像盲人骑瞎马,祸患随时都可能降临头上,甚至连旋转脚跟的时间都没有。
在总督云南期间,汉族和回族之间经常发生械斗,林则徐认为这与朝廷及地方官员对回族人民的歧视政策有关,并且将这种见解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林则徐还将这些看法告诉从政的儿子林汝舟,目的显然是对儿子进行为官之道的间接教诲。信中说:“从前入手时,原不必专指回民为匪,今中外并为一谈,滇中有折,注语上无不曰‘回匪’,曰‘回务’”。他反问道:为土匪者难道仅有回人而无汉人吗?官员们的奏折中使用“回匪”、“回务”这种词语,好像汉人中没有匪人似的。等到皇上的谕旨下达,这些官员又照本宣科,无怪乎回人不服。
第四,“贵在用世”的历练嘱告。
林则徐反对子弟一味死读书,非常注意子弟社会知识的学习和处世的历练。他的次子林聪彝一直在家读书,缺少社会经验,林则徐就写信给他,要他来广州增长见识,在社会中学习社会。信中说:“吾儿年虽将立,而居家日久,未识世途。读书贵在用世,而全无阅历,亦岂所宜!……此间名师又多,吾儿来后,更可问业请益,以广智识。他勉励儿子说,好男儿应该胸怀大志,干一番事业,不可贪恋家庭,不思进取。所谓“慎勿贪恋家园,不图远大。男儿蓬矢桑弧,所为何来?而可如妇人女子之缩屋称贞哉!”在《致郑夫人》这封信中,他又叮嘱妻子要次子到广州以加强社会历练的问题:“次儿阅历不深,世事不知,来此后亦可稍知官场中情况,万一邀幸(注:即侥幸中了进士,做了官),不致一物不知,处处受人奚落。”信中还谈到要指导儿子参与政务,以增长其才干:“有暇当再使之参阅公事,以资阅历。”
第五,“读书作文之道”的指导。
尽管内忧外患,公务繁忙,林则徐仍然没有忘记对子弟学习上的督促和治学经验的传授。在《致家人》这封书信中,林则徐总结自己的体会,提出了读书作文的一个总原则,即“多读多作,则取有所择,而用可精也。”首先,他教导子弟在处理读和写的关系上应该多读书。他指出读书就要阅读大家、名家的作品,并且就研读儒家有关“理学”、“政事”方面的论述精华作了具体的指导。他说:“读书作文之道,其现当因类以求之。如理学则当先儒所论天人性命之旨及今古名家之深邃刻挚而明晰者讲求之。政事则当于先儒所记兵农礼乐之要及古今名家之昌明高华、开拓而精切者讲求之。”在读书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文章就能写得得心应手。他说:“始能读,次能记,次能用。常读始能记,常记始能用,故口诵目览手抄,则下笔汩汩然来,自有汁浆也。”其次,关于作文方法。他列举了种种文章写法,指出方法再好还是要依赖于多读名作精品,借鉴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文章所用。“用翻,用跌,用衬,或拓开,或推深,或旁敲,或反逗,皆文字妙法。然此数者,无经籍之菁华、儒先之妙绪、大家之讲求、古文之气息以出之,有何以有精彩、有意味、有波澜、有曲折乎?”此外,林则徐还特别反对文章雷同,强调“用意用笔,忌与人雷同,寻常意习见语,……勿用。”他还提出要写出好诗,除了熟背数百首名篇之外,要到大自然中去激发灵感,因为“山水与吟咏,尤相触发也。”林则徐的这些读书作文方面的指导,不愧为经验之谈,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也基本上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