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与谱牒

【家规·文化地理】古堡清风 连绵悠长

发布时间:2020-04-07文章作者:浏览次数:636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6-11-29 08:30

 一座城,面积不大,却承载厚重的历史;一座城,历经岁月洗礼,却能保存完整;一座城,留存独特文化遗迹,为探寻明代历史提供珍贵标本……穿越近500年的历史风尘,英桥王氏先人筑建的永昌堡将告诉我们怎样的“与众不同”?

永昌堡环海楼


 永昌堡,正如它的名字所传递的寓意:永远昌盛。它坐落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东临东海,西倚大罗山麓,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是兼具军事城防和生活色彩的明代全国唯一的私家抗倭古堡,既为军事遗存,又富水乡风情。


 明代初期,英桥王氏所在永嘉盐场,地处海防前沿,屡有倭匪侵袭,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当时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会同族中父老费时11个月捐资7000余金修建成永昌堡,用于抵抗倭寇入侵,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堡内人民曾8次胜利地抗击了倭寇的侵略,永昌堡由此闻名于世。

永昌堡西门:王叔果、王叔杲雕像

永昌堡东门


 城堡雄伟壮观,南北长达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基宽3.9米,周长2688米。城中有城堞900余个,炮台12座,铺舍20个,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城堡整体布局合理,设有四座城门、四座水门。


永昌堡环海楼瓮城内景

永昌堡夜景


 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内有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河上筑有多座形式各异的桥梁,有蛙式的联芳桥、坡式的会秀桥,还有梯式、彩虹式的桥。两岸以方块花岗石斜筑,以利水陆交通、灌溉、浣洗。堡内原有水田100多亩,危急时可生产自救,不怕久困,以促进军民两安,可见当时筹划之妥善,谋深而虑远。


堡内古桥


 堡内民居建筑布局严谨、方便实用、轮廓起伏,庭院深深;由于地处台风频发地区,宅院房基和墙壁大多采用花岗岩,房屋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图饰融入了南戏、温州民俗、宗教等内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考虑到永昌堡城墙坚固,明朝政府把盐课司、巡检司等机构迁到城堡内,组成军民联防。城内有良田可耕,以保证在战时不惧敌人长期围困,这样既能生产自救,又可安定民心。

堡内民居风景


 永昌堡内现存状元府第、圣旨巷、都堂第、世大夫祠、布政使祠、青石门台、花园古井等古建筑,是研究明清建筑的珍贵标本。

王诤故居


 永昌堡王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比永昌堡建城还早16年,由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独自兴建,为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占地13余亩,七间三进,前进有三间石碑楼一座,中进仪门五楹,后进三楹,旁分左右二厅,廊庑七楹,环列左右,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结构之古重,镌刻之精微,保存之完整,确系浙南罕有。内部结构更是旷世一绝,其飞檐、斗拱、吻兽、梁架、荷花抱梁等,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系浙南地区之最,是永昌堡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宗祠。

英桥王氏宗祠

英桥王氏宗祠内景


 今天的王氏宗祠,设有图书馆、风情民俗室、乡贤名人馆室、抗倭筑堡展览厅等。这里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如祭祀活动、节庆晚会等等。

抗倭筑堡展览厅


 来来往往的游人不仅会惊叹于永昌堡的坚实牢固与精巧设计,往往还会在王氏宗祠橱柜中的《王氏族约》前驻足停留。族约为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所著,王澈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侍奉父母双亲年迈辞官告归,在故里修葺始祖墓、建王氏宗祠、重修族谱,并振举族约、以敦家风。

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肖像


 《王氏族约》共十章计一万二千五百余字,囊括祠仪、馂仪、简任、记考、汇训、冠婚、丧祭、内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给家族成员以敦宗睦族的训诫,其训诫方式是以古代圣贤格言、事例来说明做人、修身、治家的道理,传递修身正心、崇文重教、戒贪去奢、敦亲和邻、保乡爱国等浩然正气,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耕可致富,读可荣身。过去,王氏宗祠有许多鼓励学子勤学上进的措施:村里有众田100亩用于教育,100亩用于修城、浚河。读书子弟可凭相应的文凭去宗祠领取“养贤田”2亩,种一年,收成归学生所有。

 在永昌堡的民俗里,也有许多鼓励学子勤奋学习的内容。据《王氏族约》记载,家族在三世祖时就设立义塾,教授族中子弟诗书和礼仪。


 耕读成就了英桥王氏的诗书世家,他们“官重政绩,文重著述”。其中王澈、王激、王沛、王德、王叔果、王叔杲、王光蕴、王光美等人弥足称道。“东嘉王氏”号称“文学世家”,他们科名辉映,即风雅亦代有闻人。现可查著作70多部,其中《槐荫集》、《半山藏稿》、《玉介园存稿》、《鹤山文集》、《三吴水利考》和《白鹿诗稿》尤为著名,名冠浙南。


 站在永昌堡的城墙上,抚摸一块块坚硬的石头,那斑驳的痕迹是数百年岁月倏忽而过的印记,风中招展的猎猎旌旗似乎在述说着英桥王氏与一方百姓保家卫国的悲壮历史。(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