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我撰写的《梁氏世家文化研究》将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之际,再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有关论述,深感世家文化研究颇具当代价值。世家文化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国天下。家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七千五百年的文明为根基,以东方智慧为主题,兼容并包,尽显家国情怀、世界担当。家文化可以兴家、可以救企、可以治国。家文化是世界文明最走心的部分,尤其在东方世界。在中国,家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即家和万事兴。以小家庭为基本文化模型,进而延伸到家族、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甚至国家、世界。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明家与国的关系。文化在封建世家的形成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梁氏世家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严格的梁氏家训家教、家礼家德和良好的家风等方面,并融入国家、民族、家族、家庭、夫妻、亲子的方方面面,践行家国一体、爱国兴家的家文化智慧。通过言传身教、环节体验、个案沟通三大主导途径,直接把融汇古今、贯通东西的家文化,破壁成为梁氏家族喜闻乐见和轻松接受的智慧大餐,惠及千家万户,滋养更多生命,使得灵魂绽放、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又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他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尤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他要求,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
梁氏世家在传承家族文化方面,始终不遗余力。除重家谱方志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亦重家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与发扬。从梁氏谱牒中可以看出,除记录新旧序文、源流世系、仕宦人物、建置坟墓、褒赠杂事等,内容极为丰富,向后人展示了一个家族繁衍生息、多姿多彩的历史发展图卷。尤其是谱牒中的序文、圣旨、像赞、碑文、名人传略行述以及艺文志等,其量之多,收录之广,极为罕见,,也极其珍贵。历次修谱续碟、祭祀祖先的活动是对家族成员进行慎终追远美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明世系,增强家族血缘亲情的凝聚力,还可以通过对家族渊源的追述,对家族中杰出人物行状、传记事迹的记叙,激励后辈子孙发奋图强。宋理学家朱熹言:“子姓遵而好之,则可以修身正家;扩而充之则可以事君治人。然后儒学之相传,宦世之相望,皆所以重伦纪,厚风俗非他人所能及也。”修家谱在封建治国体制中,其意义不仅限于修身齐家,更是徐州梁氏族人文化传承与教化后人的重要方式。此外,梁氏家族尤重方志的修纂工作,族人常以参修方志,传入其中为要事。可以说,梁氏家族热情参与方志的修纂,为传承梁氏家族文化,加强梁氏家族教育提供了可贵的资源与平台。
通过探究梁氏世家的起源和演进史,理清了梁氏世家文脉传承的发展过程;通过挖掘梁氏优良家训、家德、家学、家风等家文化,探寻出家族名人成长发展的文化因素;通过梁氏世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的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展示了梁氏世家文化的历史贡献,为当代中华美德尤其是家庭美德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为发展创新中华新世家文化、推进新型家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梁氏世家对历史的贡献还来自梁氏家族人才济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梁氏有许多名人在当时做出过突出的奉献。例如徐州梁氏世家立足于徐州这样一个五省通衢的区域,既有两汉文化的深远影响,又毗邻山东,受孔、孟、颜、曾以及梁氏先贤梁鱣思想的熏陶,从而因为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地位而形成的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世家。
梁氏世家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家训家教、家礼家德、家学家风等方面:一、家训家教。作为梁氏的传承家规,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为圭臬,具有着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道德规范,大体上可以分列为有公忠、孝慈、诚信、正义、礼让、谦敬、廉洁、勤俭、知耻、祭礼等道德规范。每年的清明节,梁氏都要开展祭祖活动,祭祀仪节、祝文式等过程中各种动作行为的细节和各种祝文格式的规定也极为具体详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祭祀礼仪蕴涵着家国一体的社会认同意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并通过家族祭祀行为推进习得服从国家权威的心理品质和尊祖敬宗、和睦族众的伦理素养。二、家礼家德。梁氏家礼以《梁氏三礼图》为代表。“三礼”的要义、原则、甚至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两干多年来一直深入民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构成东方文化的特色,特别是那些带有宗法性质的准则已无可置疑地渗透到人民的观念之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性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道德是对人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行为准则方面状况的高度概括;也可以说是对人在思想、行为方面表现出的总体评价。德强调人的想法和姿态要符合道的尺度范畴。在家德方面,梁氏很重视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一是具有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坚持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三是随遇而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注重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三、家学家风。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如今的“家风”,其实更多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价值观。无论大家小家,父辈祖辈显赫与否,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立身处世之本,告诉晚辈应当如何行走世间。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梁氏世代保持儒学传统,梁氏世家的文化传承主要是依靠家族持续编修家谱来实现的。各地梁氏家族基本都有自己的家乘、家谱(族谱),都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家族谱系。这些家谱谱系自宋代至明代历次续修为手抄本、刻板印刷,后于明朝天启年间、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咸丰至民国时期都持续进行续修。这种持续编修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记录了各个梁氏世家文化发展的轨迹。
中国向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通常称为“家训”,这是先民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遗产。研究、筛选、汲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家训有的属于名人家训,有的则为历代的优秀名作。对梁氏世家来说,历代梁氏文化精华在当代都有着较强的吸纳性,并且具备必要的创新性。新时代家风的形成十分重要。20世纪早期,《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这场运动持续近8年,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发起,并在思想上迅速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派,宣扬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一派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反对马克思主义,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尽管这场运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方面存在形式主义和狭隘性,但其形成的社会思潮影响深远。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家风建立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从原有的以儒家文化、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之道为基础,变成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教育学为基础,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书信或文稿。新时代家风分为两类:一类以梁启超、傅雷等著名学者为代表,一类以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以著名学者梁启超为代表的这一类家庭,他们的家风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突出成就。
梁氏世家十分重视家庭建设,不断弘扬和挖掘家族文化的时代价值。梁氏历来重视家训对家族成员的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成员修身持家、自省自励的重要载体,是家庭成员遵守的生活准则。“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姓氏文化中的经典内容,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理念与现实人们为人处世的精髓呈诸于世。优秀的家训作品不仅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思想圣经,也是进行现代文明“家教”的经典。梁氏世家的家训,有重视正确积极的家教方法,有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既体现了梁氏族人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又能针砭人生中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痼疾,自我警醒,从而使家训极富形象性和哲理性,鲜明的形象性铺成了走向幽深杳远的哲学思考的通道,凝结了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汇聚了历代家教的至理名言,凝聚着中国诸多名人家训中显现的智慧、哲理、情感的神奇魅力。可以说是取历代家训之精华,内容切实,语言通俗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不愧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宝鉴。相信梁氏世家现代人以及后人必然会遵守这些家训,为树立良好的家风、哺育一代新人作出不懈的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有益的贡献。
梁氏世家文化研究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优良的家风上。梁氏世家的家风特点是:遵行规矩,安辞色定;纯正气概,仁让成风;属文行善,道行德先;学以经典,肃正家风。国无律法则国乱,家无规矩则家败。规矩之行,非同小可,所谓独立性格、自由平等学说,均以定规矩、守律法成效。家教之所为风气,乃营造遵行规矩、律令之家风。何以遵行规矩?安辞色定。言辞正当而和气,面容庄严而和谐。和谐之家,家风兴。气概纯而正,仁让且成风。家族之气,纯者可以铸造天下之贤才,正者可以树立英雄之标榜,一可成家,再可报国。圣人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人;一家让,一家兴让。一家之功,天下之德,一家树以标杆,万家齐贤,为天下之大幸。擅属文,以行善。施惠之恩,莫过属文,文之以清醒脑袋,改革头颅,是为物质所不能通。道居心,以德布。道行人间,德守一方。道者,以天下为己任;德者,以己身为向导。道居心而使德布之,则家风自起;道居心而非德布之,则家道毁落。学经典,正家风。经典之学,思想之荟萃,深造以学而运用于治家,家风何愁不兴。圣人云:学而时习之。考之于历史,鉴之于经典,思想开明,眼光独到,家风兴起,人才辈出。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在社会价值多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生活各有追求,但家风依旧不能丢下,他是一个人修身成人的开始,它是我们活着的精神路标和支柱。,梁氏世家中有不少以科举起家、入仕为宦并持续数代长盛不衰的世家望族,他们长期以来重视家族文化传承,恪守儒家思想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治国之道,这种家风家学日积月累,形成了十分厚重的家族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世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科举、入仕,成为士人人生的目标,也成为对子女培养教育的统一模式。这些家族往往通过长辈传授或族学教育,延续着家族的科举和仕途之路,维持着家族的兴盛。《戒子通录》卷六载宋代梁焘《家庭谈训》说道:“士人修性,正在临事时。悦意之喜,忿急之怒,皆修性着力时。唯忍以自胜,使不失中和为贵。益之曰喜怒之言勿出诸口,造次颠沛勿忘于恕,又曰子弟沉默缓畏,毋戏物妄笑,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好的家风,定性情。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能让一个人更积极地面对生活,走上更好的道路。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正是他的家庭。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无穷,营造良好的家风,才能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改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家国两相依。一玉口成国,一瓦顶乃家。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有一老如获至宝,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基本基因。历代梁氏世家名人对家教的重视留给了梁氏颇多借鉴之处。人品是一个人立世的骨,而家风是一个人树立品格的开始。好的家风,令一个人在世上,“行得正,企得正”。好的家风,是一个人前进的路标,告诉你一个人哪怕生于平凡,也当有志向,有兴味,才能找到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成人成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当代,梁氏十分推崇梁启超世家的文化精华。梁启超世家之前并不显赫,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而逝,梁启超为此写下了《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死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梁启超对九个儿女的教育,首先是基于父爱的教育。他是勤于给孩子写信的,也要求孩子经常写信给他。在他晚年,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都在国外,写信成为他关心孩子,与孩子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他一生写家信超过百万字,多数写于1920年以后。他事情很多,著作、讲学、办杂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很多信都是午夜之后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慈父爱子的拳拳之心。百忙之中,给孩子们写信,读孩子们的来信,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快乐和享受。梁启超对待儿女,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工作、生活、健康,更对他们的品性、为人、立身、处世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观其一生,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耕耘劳作,心血浇灌,最终结出了丰硕果实,九个子女,个个成才,而且把良好的梁氏家风与家教传给了下一代。
世家文化就是世代相承的家规、家风。每个文化世家多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如果将这些个性组织起来,又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有意义的群体。梁氏世家这个群体非常重视世家文化的基础教育,让每一个成员自幼就奠定了较好的品味修养,熔铸其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梁氏世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就在于不断传承他们的先人强调的修齐治平,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强调从家族、家庭的规范教育开始,要求世家子弟,对家要孝,对国要忠。既强调个人的成功,同时,这又不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家庭的荣耀,大而言之,也是国家的荣耀,并最终影响到社会。由此看出,探讨研究梁氏世家的文脉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家族文化的问题,也是研究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对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为当代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梁成琛,江苏徐州人,方志、谱牒、文史工作者,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曾进修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鲁迅文学院、海南文学院、《中国作家》作家研究班等。《梁氏文化》杂志主编,主编《徐州梁氏族谱新志》《安定郡明德堂梁氏宗谱》等。在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网络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另有作品收入多部图书。著有诗集《情感的流云》《横笛竖箫》《呕心沥血》《箫声依旧》。散文集《怀念柳哨》《梁寨的传说》。短篇小说集《柳嫂的故事》,中篇小说集《梁成琛小说选》。长篇小说《张宗昌别传》、《洪拳青萍剑》《春水情殇》《微湖四大帮》等。纪实文学《湖西惨案大揭秘》《湖西英烈传》《运河支队英雄传》《血旗》《半截楼传奇》《李蟠传》《贺瑞麟传》等。长篇历史演义系列“梁氏春秋演义”之《伯益传奇》《梁国春秋》《龙舞斜阳》《金谷园传奇》《隋唐梁氏传》《大宋梁氏传》《西夏烽烟》《元明梁氏传》等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