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传承槐轩家训,重振天府家风

发布时间:2021-02-14文章作者:舒大刚浏览次数:1885


(发言提纲)


天府之国,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文蔚然;不仅是国之重地,而且是民之乐园。从文献记载看,巴蜀自古物华天宝、人文鼎盛。《华阳国志·蜀志》譔曰:“蜀之为邦,天文,井络辉其上;地理,岷、嶓镇其域;四渎,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女;显族大贤,彭祖育其山;列仙,王乔升其冈。”蜀地在天文、地理,到人文、风俗等方面,都非常优秀,那里岷山、嶓冢耸立其地,泯江贯穿其域,上应井宿络野,有文明秩序的气象;自古圣贤(如大禹、嫘祖)和神仙(彭祖、王乔)诞生的地方。直到西汉,这一人文景象更加浓郁:“开辟及汉,国富民殷,府腐谷帛,家藴畜积。雅颂之声,充塞天衢;中穆(和)之咏(按即王褒《中和颂》),侔乎‘二南’。”一派国富民殷、文明和乐的景象。故“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伟既多,而风谣旁作;“朝廷有忠贞尽节之臣,乡党有主文歌咏之音。”及乎唐宋,这一风俗更得到发扬光大。苏轼《眉山远景楼记》:“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可见重视氏族、提倡家教,是巴蜀世家一贯的传统。


一、文化世家

我们梳理巴蜀文献,发现历史上的文化世族,代不乏人;文献故家,史不绝书。他们或父子齐名,或祖孙流芬,或兄弟齐芳,或夫妇比翼,诞生了一个个家族性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儒学家,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类都做出重要贡献。

从西汉到晚清,巴蜀大地涌现出许许多多成功的文化家族,如成都二张(张霸、张楷,及张纲家族),成都四赵(赵定、赵戒、赵典、赵谦),蜀汉诸谯(谯玄、谯纵、谯周等);至宋代巴蜀的家族成就更为突出,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华阳诸范(范镇、范百禄、范祖禹、范冲)、阆中四陈(陈省华、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丹棱三李(李焘、李埴、李璧)、陵阳二虞(虞允文、虞集)、绵竹二张(张浚、张栻)、井研四李(李舜臣、李心传、李性传、李道传);到明代,还有新都二杨(杨廷和、杨慎)、南充二陈(陈以勤、陈于陛);清代则有:丹陵四彭(彭端洪、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新繁四费(费经虞、费密、费锡璜、费锡琮)、罗江四李(李化楠、李调元、李骥元、李鼎元),等等。这些家族无不以出人才,出文章,出思想,甚至文治武功著称,蔚为故家乔木、文献旧邦。综观巴蜀家族的成功经验,无一不与善于家教、家训有关。

直到晚清,双流刘氏一族,人才辈出,叹为奇观,有如刘沅、刘梖文、刘咸荥、刘咸焌、刘咸炘等人,在经学、理学、道学、医学、史学、文学、艺术与宗教等领域,皆卓然大家,焕然有成,形成远近闻名的“槐轩学派”,一家就是一个学派,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刘沅早先习经学、学举业,考中举人后,却屡考进士不第,身体也很差,后来遇高士(静一、野云),授以养生之法及仙道之术,于是幡然顿悟,著述不掇,汇通三教,将儒家、道家、佛家理论结合起来,对儒家经典以及道书都进行解读;还写了很多子部书、蒙书和家训,知识十分广博,内容非常全面,后人辑为《槐轩全书》(含经解:《大学恒解》《中庸恒解》《论语恒解》《孟子恒解》; 《周易恒解》《书经恒解》《诗经恒解》《周官恒解》《仪礼恒解》《礼记恒解》《孝经恒解》;理学著作:《槐轩约言》《子问》《又问》《正讹》《拾余四种》《俗言》;文史著作:《史存》《明良志略》;医学:《医理大概约说》;教育书籍:《蒙训》《下学梯航》;及文集:《槐轩杂著》《壎篪集》等)。

刘沅所生儿子,也乐善好义,个个进学,或中举人,或传道教,传其衣钵,衍其家声。尤其是他的孙辈,更为杰出,像刘咸荥、刘咸炘、刘咸焌等人,有的是民国时期的“五老七贤”,有的则是大学者,刘咸炘更为特出,虽然他人享年三十六岁,却留下二百多部著作,学识遍及经史子集,后人编其遗著为《推十书》。

是什么秘诀成就了这样一个文化世家呢?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是刘氏家族重视家教,具有良好家训则是重要原因。


二、刘氏家训

巴蜀名族大家,数不胜数,人丁兴旺,文化灿烂,在全国是很有成就和影响的。造就巴蜀家族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当然“天府之国”的物华天宝,尤其是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厚的物质资源,无疑是成就巴蜀家族之树常青、文明之花常开的物质基础。不过,良好的传统和风俗,特别是注意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则是促成家族文华之树常盛常开,理想人才代代不息的重要原因。

历稽文献,巴蜀世家大都重视家训的制定。这些家训各式各样,有记载在正史上、方志上的,也有保留在文集中的,还有专书行世的,有的冠于族谱之首,有的刻在石头甚至墓碑上的,也有诗歌体裁的,也有谚语式的,有的则贯穿在一姓的字辈之中。在巴蜀专著型家训中,双流刘氏就占有两部:一是《蒙训》,二是《豫诚堂家训》。

《蒙训》系用于刘家自己儿孙启蒙,其自序说:

 “童子初识字,俗沿授以《三字经》,亦为简明。但惟导以求名,殊非圣人养正之道。因书此以训儿曹,不敢告天下也。”

为纠正《三字经》追求成器、成名、光宗、耀祖等功利色彩,该书禀承《易经》“蒙以养正”的传统,制订出全面系统、正大光明、义正辞严、内外兼修的蒙学读本。万物起于数,数本于一,该书首先就教人识数: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名,数目从斯积。”

道起造化外,人生天地间,《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数明白,当知数乃宇宙生成造化的结果,因此接着必须认识宇宙和天文:

 “天地日月星,风云雷雨雪;霜露冰电霞,造化之功烈。”

促成造化的内在动力即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于是再讲造物之根本“五行”:“水火土木金,五行须当识。”

五行无论是五种物质,还是五种动能,都是形象而粗糙的。其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端在于万物(或五行)内部普遍存在的阴阳和阴阳的原初太极,因此以下依次讲阴阳、太极:“阴阳生五行,根源是太极。”

太极剖判,阴阳化纯;五行生克,万物滋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亦天地乾坤运行的结果,太极之理,性命之趣,于是乎注而为人性:

 “人为万物灵,理气乾坤一;太极在人身,性命由斯立。”

人物既立,必体天心,乃合天道,于是又讲天人关系:“以人合天心,养性最为急。”公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人当体贴。”私德五伦:“大者在五伦,君臣尊卑别;父母即是天,兄弟如手足;夫妇要谐和,朋友忠信切。”

要使鱼龙知性命,何妨平地起波澜。人性既成,生命既显,如何顺天应命,便摆在人类面前,于是要有养生:“保养精气神,堤防眼耳舌。”要有修身:“静养未发中,动循天理则。”

人行四方,理契万物。人不仅要获得生命和伦理,还要契合环境与天文。于是有四方:“东方甲乙青,南方丙丁赤,西方庚辛白,北方壬癸黑。”还有对四时、五星、五岳、四渎的认识和掌握。

其在社会,则有七政、五位、五经;人要活得高尚,必须希圣企贤,修心养性;法二帝三王之所为,鉴历代王朝之废兴。最后落实到行仁政、修德治、任贤能、事君忠、重文教、修己身。

人要优雅,世要文明, 故得有书艺、礼乐;要获得知识,必须要亲师友,习五礼,爱五音,辨五声,鉴古今,立大志。而学习的津梁,首先就是习四书,勤勉用功,等等。

这就从童蒙开始,即解决了从信仰体系,到知识结构;从道德修养,到历史文化;从个人修养,到治国理政;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方方面面,桩桩件件,都有涉及,何其系统全面,言简意明!加之文字浅近,道理明白,朗朗上口,易记易懂,必须感人至深。

又如《豫诚堂家训》,一共才500个字,也是字字珠玑,句句警言。全篇用对偶、骈文的形式,说理说事,劝善劝勤,以诫子孙。

<家训>首标“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的价值理念;次强调“得天理以为人,天地故为父母;父母才有我身,父母故同天地;修道以谕亲,尊父母如天地也,尽性而参赞,事天地如父母也”,将父母生人与天地生物等量齐观。其次强调“一念欺天即为不孝,一念欺亲得罪于天”。然后是“移孝可以作忠,只为不欺不肆;静存始能动察,必须无怠无荒。”

提倡修身与修心结合:“保养作善,即守身诚身之义;知非改过,为希贤希圣之门。”提倡自我约束,反对依势欺人:“自心抱愧,说甚夫纲父纲;作事不真,怎样为臣为子?”提倡勤勉、寡欲:“勤职业,修心术,何患饥寒?含财色,乱人伦,必戕身命。”

教导兄弟要让、夫妇要和:“弟兄以仁让为主,下有容乃大以夫妇为先。”读孔孟书、做君子人:“读书要读好书,心事必宗孔孟;作人要作好人,时刻敬畏神天。”正心力行:“先代格言甚多,在乎身体;圣人事业何在,必先正心。”宣扬积财不如积德,害人必然害己:“养为儿孙积财,莫如积德;多行巧诈害己,安能害人?”治道在教养,修身在恕道:“治天下无多术,养教周全;学圣贤有何难,恕道便好。”去私欲,明是非:“私欲去而聪明开,致知故先格物;念头好而是非明,实践乃为诚意。”

还要家长以身作则,坚持持久:“在上不正其趋,人才从何而出?伦常本于心性,故曰一以贯之!”力戒浮华,恪遵祖训:“学业骛于浮华,所以万事堕矣;戒之戒之,庶乎不替祖训!”也是语显理明,不高于世故形下的朱柏庐《治家格言》。

结  语

可见,槐轩家训,具有高尚的精神信仰、正确的人生价值,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操作技能,还具有切实的道德伦理和优雅的行为礼仪。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家教和家训的哺育下,双流刘氏家族才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物,到刘咸荥(1857-1949,民国五老七贤、著名书法家)和史学家刘咸炘之时,终于结出了硕大的文化成果。俗话说:富为过三代,穷不出五服。这其间没有什么宿命的因素,而全在于家族是否重视家教,是否善于教化而已!双流刘氏家族的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充分弘扬刘氏等传统家训的超时代意义,吸取其中的当代价值,对于重振信仰缺失、价值混乱的当代家族,无疑具有正本清源、安神定魂、升华道德、优化伦理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