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加强新时代家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0-11-10文章作者:王广禄浏览次数:99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广禄


全国新时代家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日前在江苏徐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i思想家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主题展开研讨。

  培育优良家风是当代人的必修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家文化建设,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凝聚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延斌表示,家与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家庭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培育优良家风是当代人的必修课。社会主义家文化建设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文化建设的大局,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工程。

  “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石、民族文化和道德传承的基础、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认为,家庭建设包括家文化、家风建设等丰富内容,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家文化建设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建设的核心。

  推进新时代家文化建设,要在价值层面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玉乾表示,新时代家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建设。家庭建设、家教建设、家风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挖掘家文化的丰富内涵

  家风家训是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卞利提出,家风家训具有教化、规范、形塑等多方面功能。近现代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值得大力弘扬和传承的红色家风家训,成为今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静云认为,优秀传统家训作为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在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新时代,深入系统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思想,把握优秀传统家训传承发展规律,坚持贴近生活原则,创新优秀传统家训传承发展方式,对于新时代家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在人类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起始教育。在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看来,国家的未来在于教育,教育的未来在于起点教育即家庭教育。他表示,家庭教育与家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在信息化时代,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家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为孩子提供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优质、特色、个性化教育内容,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

  “家文化是家庭教育的灵魂,家文化研究的核心应当是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意义。”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认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的标准问题,从事家文化研究、推进家文化建设首先要在价值标准层面探究和明晰家庭教育的价值标准。在价值标准之上还应当有意义标准,家文化研究和家庭教育实践要建立在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

  服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

  “新时代家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价值观念、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塑造。”陈延斌提出,推动新时代家文化建设,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文化为丰富滋养,挖掘传统家文化的精华并结合当代社会实际,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将家文化建设与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同时加强新时代家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各方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将新时代家文化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统筹抓实抓好。

  如何让优秀传统家训服务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对此,龙静云表示,在理论层面,要开展优秀传统家训现代价值研究,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以当代家文化建设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推动优秀传统家训的转化与发展。在实践层面,要发挥政府保障作用,出台适当的政策与法律制度。要利用好社区优势资源,助推优秀传统家训的传承与发展。要加强学校教育熏染,借助学校教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训文化。

  要养成好学向上、严守法纪、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家风。卞利表示,中国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强调要善于处理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中国传统家风家训要应时代所需、为时代所用。翟博认为,建设好新时代家庭和家文化,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家庭美德,在培育优良家风中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会议由江苏师范大学主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广禄